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十)

孙勇先 1年前 发表于 江苏 ⋅ 350 阅读

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九)

十、孙策临危稳担纲

亡父本是中流石,危难之际赖砥柱。
孙氏代有人才出,伯符艰危却从容。

       俗话说,树倒胡狲散。孙坚乃老孙家一棵大树,他一死,这个家族空前危难,分崩离析亦有可能。

       首先说袁术。

       袁术一直利用孙坚父子,为他冲锋陷阵,成就霸业。现在,孙坚死了,霸业未成,孙坚其子尚不成气候,难以驱用,袁术对自己的将来悲观失望。孙坚之死固然可惜,袁术却悲而有怨,这小子死得突然,弄得自己手忙脚乱。

       他一面把孙坚的部将兵勇掌握在自己手中,怕他们恋主居功,心生二意。另一方面抓紧寻找可代孙坚之才,以备战用。

       孙家此时在袁术眼里,已不堪重用,信任有限了。失去信任的孙家,失去了外围的护佑,在那个倾轧吞并成风的年代,能否生存崛起,变得相当严峻。

       孙坚突然战亡,诸事未作谋划安排,致使阵营内部许多人心里迷茫,无所适从,一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恐乱状态,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子孙策。

       但老孙家遗风尚存,好梦有传,注定不俗。

       孙策经过短暂而强烈的悲愤、混乱之后,这个家族的遗传,父亲的淬炼,母亲的教诲,使他冷静理智起来。

       他不仅感到长子的压力,更感到了继承父亲遗志,实现祖宗白鹤山梦的责任和使命。

       磨难会打垮人,但也能使人蜕变,如若新生,使人忽然成熟而且坚强。 

       孙策认真听取了母亲吴夫人的教导,又征求了鲁肃周瑜等人的意见,广泛收集了父亲和自己部将们的建议,最短时间内,确定了三项纲领性策略,也可以说是基本国策,为迅速雄风再起,雄居江东打下了坚实基础:

       一是继续投靠依附袁术,要回并掌握父亲旧部,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实力,在群雄对垒阵营里,立足图强。

       二是以吴地曲阿为根据地,在亲舅吴景的帮助下,养兵蓄马,壮大力量。

       三是抓紧培养老弟孙权。这小子自打装惨卖萌追回父亲遗体之后,大家无不刮目相看,是个可造之人。打虎亲兄弟,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啊!

       为了表示依附袁术的诚意,博得其欢心,孙策决定,奉上父亲偶得的大汉传国玉玺,尽管内心十分的不许。

       孙策是这样想的,此玺在自己手里,并无多大用处。目前既无实力用玺号令天下,更无能力挟天子以令诸候。他日若能发达圆梦,自己就是治国令军的大玺。

       现在汉玺在手,多方虎视,一旦泄露,必起争夺,刀光血影在所难免,自己必然被推到风口浪尖,陷于无尽的泥沼。汉玺在手,是扎手的刺猬。

       但袁术对此玺梦寐以求,我何不将这烫手山竽奉送给他,一博他满意,不设戒心于我,送我兵粮、壮我实力。二使他麻烦惹身,八方树敌,无暇顾及我的发展,我刚好剩虚而为,养虎丰羽。

       孙策此举实乃高明,说是投其所好,借鸡生蛋,乘虚而入都可以。反正棋高一着,满盘都活。

       孙策很快率领父亲残部,奉玺投入袁术军营。

       孙坚死后,袁术本来已不把这支小小的部队放在心上,己经打算放弃。现在见孙策这么快带人归队,且形容悲伤,言辞恳切,也心生一丝歉意,作欢喜状迎他入帐。

       更令袁术大喜过望的是,孙策不声不响,竟将自己做梦也想得到的传国汉玺呈堂奉送。

       乖乖!之前传闻孙坚偶得大汉玉玺,袁术几次索问,孙坚回答绝无此事,袁术憋闷无奈。现在玉玺赫然在手,明白无误,袁术能不喜煞。

       只是汉玺虽好,从未见过,是真是假,暂时无解。

       袁术转念又想:

       “拥有总比天天做梦强,即使是假的又如何?现世道假传圣旨的曹操们多了。再说,万一是真的呢,我老袁家可是祖坟冒烟,飞黄腾达,君临天下了。”

       袁术虽然将信将疑,但毕竟喜出望外。当即吩咐设宴款待,自然是把酒言欢,好生安慰致谢。

       席间,袁术细细观测孙策,心中已有定论。

       这小子比他爹单纯可爱,他那爹勇猛有加,忠心不够,隐匿汉玺不交已久矣。这小子嫩得很,比他老爹还是差啊,留他帐下,授些兵马,他必会感激涕零,报效用命,不会威胁本尊啊!

       作此感想,袁术很快表态,封官授权,留用孙策。但只许诺小股兵力归孙策指挥,尚存戒备之心。

       袁术自我感觉良好,殊不知正中孙策下怀,虾米再小也有肉,有一股力量在手中,总比赤手空拳強。

       孙策身在袁术名下,却心怀壮志,暗有动作。

       扬州名士张昭,是孙坚故交。因丧母,时居江都。孙策几次拜见,和他研究天下大势。

       孙策先说出了自我的看法:

       “目前汉室衰微,天下纷乱,英雄豪杰,都拥兵自重,各图发展。没有人出于公心,扶危济乱。先父曾与袁氏共破董卓,孤军奋战,功业未遂,不幸被黄祖所害。我虽年轻识浅,但父亲遗志难忘,有心要干一番事业。

       如今,我想请求袁术,让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,继续跟随他征伐董卓,也要到曲阿收集流散兵士,壮大力量报仇雪耻,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。

       您以为如何?”

       张先是假意推托,他吃不准孙策的诚意:

       “我识见简陋,况且又服丧在身,外面的事知之甚少,对您的事,实在难以帮忙。”

       孙策进一步请求:

       “您的大名,名闻遐迩。四方之人,无不向往仰慕。

       我的这些打算,成与不成,由您一言而决。您与家父交好,策,恳请帮教小侄。”言毕再拜,

       “您必须要对我直言相告。如果我志向得伸,大仇得报,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。”

       说到动情之处,孙策不觉落下泪来。

       见孙策言辞慷慨,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,张昭深受感动。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:

       “当年周朝王道陵迟,齐桓公、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。王室一旦安宁,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,尽臣子的本分了。

       您继承父辈威烈,骁勇善战,假如真能栖身曲阿,召集吴郡、会稽兵马,那么,荆扬二州自可扫平,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。

       那时,您凭倚长江,奋发威德,扫除群雄,匡扶汉室,所建的功业,绝不会亚于齐桓、晋文二公,定会流芳千古,岂止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外藩呢?

       目前世难时艰,如果您想建功立业,就应当南渡,我将与我的好友一齐去支持您。”

       孙策听了张的一番话语,心中激荡难平:

       “那一言为定,我立刻开始行动!”

       孙策很快去见袁术。

       他流着眼泪,对袁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       袁术聆其语言,察其举止,似乎看到他能屈能伸,大有过人之处。但要立刻将孙坚旧部,全部还给他,让他自立做强,心有不甘,顾虑也多。

       于是,袁术便说:

       “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曲阿县令,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。曲阿是出精兵的地方,你可去投奔他们,召集兵勇。”又说,

       “至于你父亲旧部,我另有重用,不能全部给你,拨小部分归你指挥调谴。”

       袁术之言,正合孙策心意。

       曲阿,本就是我老孙家福地。现在,你袁术主动提出,让我到曲阿招兵买马,我名正言顺,可以大张旗鼓,放手一博了。

       孙策迅速回到曲阿,依靠舅父的力量和鲁肃、周瑜们的支持,不久,便召募到兵勇近千人。

       稍后,虽遭到刘表大帅祖郎的袭击,有一点损失,但影响不大。但孙策依鲁肃之见,抓住被袭受损一事,又做了文章。

       孙策又到袁术处谎报军情,买惨叫苦,说:

       “祖郎悍勇,我方兵少力弱,损失严重。”又说,

       “祖郎根本不把大帅放在眼里,说今后见袁军就灭。”

       经这么一激,袁术信以为真,这才将孙坚旧部一千多人,交还给孙策统领,并嘱之,必报此仇。

       孙策有了可观马兵,加之调度有方,几次战斗,逢战皆胜。

       从此,孙策渐渐流露出英雄本色,引起了人们的注意。

       汉朝廷太傅马日,持节以礼征召孙策,并表奏朝廷,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。

       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、张勋等也都爱慕孙策的风采。

       就连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,也叹息说:

       “如果能让我生的那么多儿子,有一个像孙策一样,我就算死了,也没有怨恨了。”

       此话不假,袁术妻妾成群,儿子众多,却一个比一个熊,连曹操都说,袁术生了一群猪。

       孙策部下有一骑兵,与袁术沾亲带故,强奸良家妇女后,为逃避责罚,逃进了袁术的军营,藏到马棚里面。孙策派人追捕,直冲袁术营中,将罪犯搜出,就地斩首。

       先斩后奏,本是犯了大忌,况且又是袁术远亲,事情结束后,孙策才去拜见袁术,说明状况,向他道歉。

       袁术不能公开袒护,只好装得很正派地说:

       “士兵里经常有反叛强暴的事情,你就应当这样做,杀鸡敬猴,你无罪可谢。”

       这件事,风险很大,但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,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佩。

       孙策容貌俊美,且性格开朗、直率、大度,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,很会用人,说话又爱开些玩笑,有幽默感,因此赢得了士人、百姓的拥戴,士民都愿意为他效忠。

       各地陆续投营参军的人很多,孙策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。

       孙策重情念旧,又赢了不少口碑。

       父亲旧部老将欧阳和马锐,长期随孙坚在下邳浴血征战,战功赫赫。现在年事已高,应该优抚善养。

       孙策对两位敬重有加,征请舅父同意,在曲阿白鹤山附近,辟两块地,各建一农庄安置欧阳和马锐两家老小。

       两家感念孙家有恩,把各自农庄定名为下邳欧甲和下邳马甲,规定永不改名,以纪念随孙坚在下邳任职时,一起拼命打拼的情谊。此事风传百里,成为佳话。

       孙策此举,使许多兵士感动鼓舞。也使他本人的名声,进一步得到褒扬。再加上舅父在曲阿的官声民望,孙策备粮备战、养精蓄锐之策,也得到很好的落实,养在曲阿的兵勇已有数千人。

       老弟孙权,也在母亲和鲁肃等谋士名师的指教下,天天向上,逐渐成材堪用了。

       在很短的时间内,在艰难困苦之际,孙策克服年少意气的冲动,强压父丧天崩的悲痛和恐惧,精准确立应变三策,并循序渐进,逐一落实,使老孙家遇难不灾,逢凶不乱,且平稳过渡,气势复盛,不得不说,是个人才,是个奇迹!

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十一)


全部评论: 0

    我有话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