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七)

孙勇先 1年前 发表于 江苏 ⋅ 340 阅读

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六)

七、建功幸得汉玉玺

文台既解袁术疑,又添曲阿化危机。
许是天酬壮士功,无意竟得大汉玺。

       孙坚阳人一役获胜,大获人心,名声大起,威望更著。

       自古枪打出头鸟。孙坚头角显露,自然有人仰慕,有人忌惮。

       有人乘机挑拨袁术,说:

       “孙坚倘若占据洛阳,发展势力,将难以制约。

       如果任其发展,岂不是除却一狼,又增一虎吗?”

       也有人说,孙坚心大,岂肯长期附君。只不过暂时借势罢了。

       听多了挑拨之言,袁术真的怀疑起孙坚来,开始中断为孙坚运送军粮。

       向来兵马未到,粮草先行,况且现在战事正酣,缺少粮草,那是要命的事。

       孙坚军中缺粮,自然焦虑万分。所幸艰困之时,又是曲阿给力,吴景等筹得粮草马料,隔三差五派人送到大菅。虽然数量有限,凭曲阿弹丸之地筹集更多确实也难。但在那个关键当口,无疑是雪中送炭,堪解燃眉之急。

       当时,孙坚驻军阳人,距离袁术所居鲁阳一百多里。孙坚连夜乘马,直奔鲁阳,拜见袁术。他要讨粮草,更要讨个说法,他已经听闻了挑拨之言,不能坐以待毙。

       在袁术帐中,孙坚心情异常激动。火气大,声音也大。

       他在地上画出了敌我对阵态势图,分析形势和各方面的利害关系,说:

       “我之所以如此献身不顾,上为国家讨伐逆贼,下为将军报家门私仇。我孙坚与董卓并无刻骨仇恨,只是行大义而欲灭之。将军您却听信小人拨弄之言,居然对我起怀疑,岂不叫我等将士心寒!

       如此下去,还有谁愿为将军效命!”

       一番话,句句在理。

       袁术心中怀愧,很是忐忑。孙坚接着说:

       “现在大功即将告成,然而军粮却供应不上。这形势,跟吴起洒泪西河,乐毅功败垂成,完全一样!

       请将军明察,早做决断!”

       袁术向来多疑,耳根子又软,经孙坚一激,又回心转意,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。

       孙坚讨得粮草,作礼谢恩,谢绝袁术留膳,只道军情紧急,立即打马回营。

       挑拨之人虽然可恨,倒也确实说对几分。孙坚从心底里看不起袁术,现在属从,只是借势蓄力,根本不想长期依附。经历这件事,孙坚更加确信,袁术此人缺乏担当,早晚要与他分道扬镳。

       再说董卓惧怕孙坚的勇武威猛,派部将李傕前往劝说。

       李傕拜见孙坚说:

       “董爷想与文台结为秦晋之好。”

       孙坚怼:

       “不敢高攀。”一口回绝了。

       李傕又说:“董爷爱才,请将军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、郡守的名单,全部保举任用他们。”

       诱惑确实很大,要知道,孙坚为壮大势力,培养亲信将帅,家族中包括长子孙策,小小年纪就带在营帐征战沙场了。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子弟早日建功发迹,早成气候。

       老孙家的春秋大梦筑成,说到底,上阵要靠父子兵,打虎更靠亲兄弟。

       然而,孙坚还是拒绝了。

       在利诱面前,孙坚没有心动。道不同本不相谋,更不可能做儿女亲家了,他正色地对李傕说:

       “告诉董卓,其大逆不道,荡覆王室,天下共愤。”

       又说,“如今不诛其三族,示众全国,我死也不瞑目,难道还要与他和亲吗!”

       要李傕转告董卓,我即刻发兵,让他准备受死吧!

       李傕吓得不敢再言,只好回去如实转告董卓。

       随即,孙坚下令大军挺进。

       孙坚拒绝董卓,不仅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英雄气概,也使得董卓大有感触。

       董卓一次对长史刘艾谈心,说:

       “关东的部队屡遭失败,都怕了我,只有孙坚,颇能用谋善战,应该告诉将领们,让他们有所防范。”

       又说,

       “当年我和周慎到金城去征讨边章、韩遂,我曾请示张温,希望率部驻扎在后,为周慎作后续部队,以备万一,张温不听。我当时便上书,说明形势利弊,并预料周慎一定不会成功。这些,台阁中均有记载。”

       “后来呢?”长史问。

       董卓说:

       “事情还没有结果,张温又派我讨伐先零叛羌。以为这样一来,西土就可一举扫平了。”

       董卓得意地说,

       “我明知此事不会成功,但又无法阻止。只好领兵出发,不过,我留了一手,让别部司马刘靖,率领四千军队驻扎在安定,营造声势,以为呼应。

       所以,当叛羌要截断我的归路时,我率军只轻轻一击,他们便让开了道路,因为他们害怕,因为我在安定地方有军队策应。叛羌以为我们在安定有几万人马,其实不过是刘靖那四千人罢了!”

       继续说,

       “孙坚当时跟着周慎,也曾向周慎献计,愿意自己率兵一万,先到金城,而让周慎引兵二万驻扎在后,作为接应。周慎疑其别有用心,并未采纳,口虽应并未行。

       边章城中粮食不多,要到外面运粮,他们害怕周慎后续大军,一定不敢轻易与孙坚交战,而孙坚的兵又足以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。

       当时,如果采用孙坚之计,或许能够平定凉州,可惜周慎小儿,未用其计。张温不用我的计谋,周慎又不听孙坚的建议,结果终于失败。当时,孙坚小小一个佐军司马,见解与我大致相同,确有过人之处,其才可用!”

       刘艾说:“孙坚虽然时出奇计,但到底不如李傕、郭汜。听说他在美阳亭北,率领一千多人与敌合战,差一点丢了命呢!”

       董卓不以为然,说:

       “孙坚当时率领的是乌合之众,兵不如虏精,且战有利钝,不可完全以成败论。不过,这回他跟从袁术小儿,真的失算了,倒真是自寻死路了!”

       董卓还说:“只要杀掉二袁、刘表、孙坚,天下自然会服从我。 ”

       长史问,有困难吗?

       董卓叹息:“其它人好说,灭孙坚难!”

       此番谈论,董卓倒是说了大实话,在他眼里,孙坚确是有能耐的人,遗憾的是,早就知道孙坚跟自己不对付,硬生生成了他的心腹之大患。

       现在,孙坚说到就到,董卓硬着头皮,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。孙坚果然勇猛,加之董卓心有疑惧,几番对战下来,董军不敌,遭到孙坚重创。

       他留下吕布掩护,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。

       孙坚挥兵,进攻洛阳,与吕布接战,吕布最终不敌而败走,孙坚大军进入洛阳。

       当时洛阳空虚,数百里内没有烟火。

       孙坚入城,见此惨状,无限惆怅,潸然泪下。

       他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,用太牢之礼祭祀。孙坚之举,被传知朝廷,汉帝及群臣深感其忠义。没落时代,剩乱犯上者比比皆是,有孙坚之忠义者,实属难能可贵了。

       孙坚当时驻军洛阳城南。附近的甄官井上,早晨有五彩云气浮动,众军惊怪,没人敢去汲水,怕有神灵作怪夺命。孙坚不惧,命勇者下到井内,一番探查,竟然打捞出了一方玉玺。

       此玺,方圆四寸,上纽交五龙,缺一角,文字是:

       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。”

       就这八个字足够了,足以说明,此玺非同小可,乃镇定江山社稷的传国玉玺。

       人们说,这是当年张让等作乱,劫持天子出奔,左右分散,掌玺人投到井中的。

       孙坚窃喜:“天下众生,英雄辈出,为何玉玺落入我手?”

       现实又使孙坚联想了父亲的白鹤山之梦。

       “莫不是当年白鹤山仙梦当真,上苍褒我抗董卓保大汉有功?大汉朝重振雄风,真要我文台铁肩担纲不成?”

       孙坚越想越兴奋,越想越有信心。是的,现在危机已过,兵强马壮、粮草充沛,天势地利,正是快马加策、一鼓足气击败董卓的大好时机。

       经过精密谋划,孙坚决定分兵出新安、渑池间进击董卓。

       为防孙坚再来进击,董卓便留董越屯兵渑池,段煨屯兵华阴,牛辅屯兵安邑,其他将领留守各县,制衡山东群雄,自己则退往长安,坚守不出。

       孙坚修复被董卓挖掘的汉室陵墓,引兵回到鲁阳,整合资源,养精蓄锐。

       现在万事俱备,只欠决战成功!

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八)


全部评论: 0

    我有话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