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体诗瑕疵分析及现代人写作、评鉴新古典诗

海东山客 1年前 发表于 上海 ⋅ 388 阅读

一、诗的分类和近体诗的瑕疵

现代人写诗,除了现代诗之外,就是古典诗,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。

现代诗不讲究平仄格律,有的甚至不讲究押韵,不是本篇要谈的话题。

这里主要谈古典诗(含近体诗和古体诗)。近体诗讲究平仄和格律,包括押平声韵,不能孤平,忌讳三平调、失粘和失对。古体诗没有这些要求。本篇将外在形式符合绝句、律诗要求,押平声韵,只是在孤平、三平调、失粘和失对上出现瑕疵,仍然将它们作为近体诗,细分为五言绝句、五言律诗、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(甚至排律),而不是将它们划为古体诗;而押仄声韵的,则统一划作古体诗。

这里简单说明这些瑕疵【1】【2】

孤平:就是一句诗里除了末字是平声外,五言只有第二字是平声,七言只有第四字是平声,即一句是“仄平仄仄平”或“仄仄仄平仄仄平”,如果用“-”代表平声,”|”代表仄声,孤平句子就是“|-||-”或“|||-||-”(下同)。

三平调:韵脚处三个平声字相连就叫三平调,即最后一个字入韵,且本句以“---”收尾。广泛地,将以“---”收尾的都称三平调。

失粘:诗的上一联的对句的第二字和本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要相同,这是粘对,否则就被认为失粘。

失对:一联内,对句的第二字必须与出句的第二字有相对(即不同)的平仄,否则称为失对。

二、近体诗四类瑕疵作品分析

为了更好地了解孤平、三平调、失粘和失对这些瑕疵对诗歌的影响,本次专门挑选很著名的五言绝句、五言律诗、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进行分析,合计187首,朝代涵盖唐朝、宋朝、明朝、清朝和近当代,各朝代选择诗歌数量见表一“分析著名诗歌的朝代分布”。平仄按照近体诗四声分类,即阴平、阳平作为平声,上声、去声和入声作为仄声,入声字参照《平水韵》【3】

表一、分析著名诗歌的朝代分布

朝代

统计诗数量

145

17

6

8

近当代

11

合计

187

2.1、四类瑕疵出现频次

各种近体诗的数量,见表二“分析著名诗歌平仄格律瑕疵频次统计”的第二列。从本表还看到,失粘瑕疵最多,失对和三平调次之,孤平极少,就一首陆游的诗。

表二、分析著名诗歌平仄格律瑕疵频次统计

 

合计诗歌数量

孤平

三平调

失粘

失对

五言绝句

43

0

2

3

4

五言律诗

27

0

2

   

七言绝句

63

0

3

6

2

七言律诗

54

1

2

8

3

合计

187

1

9

17

9

2.2、作者与四类瑕疵以及格律遵守意识

我们进一步分析四类瑕疵的作者,见表三“按作者分析不遵律诗要求的诗歌数量”,从表格看到:

唐 王维的著名诗歌被选中分析的合计14首,6首分别有三平调、失粘和失对,占诗歌数量的43%,王维诗的瑕疵最多,也许与当时格律诗要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关。

唐 李白与王维同时代,他的著名诗歌被选中分析的合计16首,3首分别有失粘和失对,占诗歌数量的19%。

唐 杜甫的著名诗歌被选中分析的最多,合计23首,3首分别有三平调和失粘,占诗歌数量的13%。

唐 李贺的著名诗歌被选中分析的合计3首,1首有失粘,占诗歌数量的33%。选来分析的诗歌数量偏少,数据仅作参考。

唐 杜牧的著名诗歌被选中分析的合计10首,1首有失对,占诗歌数量的10%。

唐 李商隐的著名诗歌被选中分析的合计12首,2首分别有三平调、失粘和失对,占诗歌数量的17%。

唐朝共选择145首,合计有瑕疵的有23首,占比为16%。

 

宋 汪藻的著名诗歌被选中的合计1首,有失粘,占诗歌数量的100%。选来分析的诗歌数量偏少,数据仅作参考。

宋 陆游的著名诗歌被选中的合计6首,2首分别有孤平和失粘,占诗歌数量的33%。

宋朝共选择17首,合计有瑕疵的有3首,占比为18%。

 

明 刘基的著名诗歌被选中的合计1首,有三平调,占诗歌数量的100%。选来分析的诗歌数量偏少,数据仅作参考。

明朝共选择6首,合计有瑕疵的有1首,占比为17%。

 

从上分析,唐、宋和明,近体诗瑕疵的比例相差不大。

 

清朝和近当代分别选择8首和11首,未发现有违格律的诗歌。

可见唐朝诗人后期对格律有所意识,宋明时期也是有所意识,但不一定严格遵守。而清朝和近现代,诗人更加遵守格律要求。

表三、按作者分析瑕疵的诗歌数量

朝代

作者

总选择诗

瑕疵诗数

瑕疵占比(%)

主要瑕疵

杜甫

23

3

13.04

三平调,失粘

王维

14

6

42.86

三平调,失粘,失对

李白

16

3

18.75

失粘,失对

李商隐

12

2

16.67

三平调,失粘,失对

杜牧

10

1

10

失对

陆游

6

2

33.33

孤平,失粘

李贺

3

1

33.33

失粘

祖咏

2

1

50

失粘

韦应物

2

1

50

三平调,失粘,失对

崔颢

1

1

100

三平调

钱起

1

1

100

失粘

常建

1

1

100

三平调

韩翃

1

1

100

失粘

金昌绪

1

1

100

三平调

汪藻

1

1

100

失粘

刘基

1

1

100

三平调

2.3、对四类瑕疵诗分析

我们又对所有含有瑕疵的诗进行分析,详见表四《近体诗平仄分析-瑕疵诗》,可以看出,虽然这些诗歌分别有孤平、三平调、失粘和失对瑕疵,但是,我们按现代拼音朗读这些诗,基本都是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未有拗口之感。其中很多诗(特别如静夜思、登金陵凤凰台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·其六、锦瑟、登黄鹤楼、题破山寺后禅院、书愤、终南别业等)还是名篇,传诵很广。主要原因是这些诗语言美、意境美,读来给人享受。

表四、近体诗平仄分析-瑕疵诗(注:“-”为平声,“|”为仄声,全部入声字为仄声,“看”在古代发平声【1】)。  

诗题

诗词和平仄

瑕疵分析

南宋 陆游 《书愤》

早岁那知世事艰,
中原北望气如山。
楼船夜雪瓜洲渡,
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
镜中衰鬓已先斑。
出师一表真名世,
千载谁堪伯仲间!
|||-||-,
--|||--。
--||--|,
||--||-。
||---||,
|--||--。
---|--|,
-|--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首句七字第四字和第六字为平声,其它都是仄声字,一般认为是孤平
但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陆游的这首诗非常著名,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,尾联尤被传诵。

唐 王维 《鸟鸣涧》

人闲桂花落,
夜静春山空。
月出惊山鸟,
时鸣春涧中。
|-|-|,
||---。
||--|,
|----。

本诗是五言绝句。
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后三字同是平声,使它们三平调
王维的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它把秋夜山色描写得幽静而优美。

唐 常建 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

清晨入古寺,
初日照高林。
曲径通幽处,
禅房花木深。
山光悦鸟性,
潭影空人心。
万籁此都寂,
但余钟磬音。
--|||,
-||--。
-|--|,
---|-。
--|||,
-|---。
|||-|,
|--|-。

本诗是五言律诗。
第六句的后三字同是平声,属于三平调
常建的这首诗非常优美,第二联尤为著名。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它把早晨山中寂静的寺庙和周围景色的描写得幽深优雅,因此而成为一首后人传诵的诗歌。

唐 崔颢 《登黄鹤楼》

昔人已乘黄鹤去,
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黄鹤一去不复返,
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晴川历历汉阳树,
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日暮乡关何处是?

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--|--||,
||---|-。
-|-||||,
|--|---。
--|||-|,
-|---|-。
||---||,
---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
第四句(颔联对句)的“空悠悠”三字是平声,一般认为是三平调
本诗是崔颢最著名的诗,据说李白初到黄鹤楼,看到崔颢的这首诗,也非常欣赏,感叹写不出比他更好的诗了。
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颔联尤为著名。

唐 杜甫 《三绝句·其三》

殿前兵马虽骁雄,
纵暴略与羌浑同。
闻道杀人汉水上,
妇女多在官军中。
|--|---,
||||---。
-||-|||,
||-|--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第一句、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三字都是平声,是三平调
杜甫的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

唐 金昌绪 《春怨/伊州歌》

打起黄莺儿,
莫教枝上啼。
啼时惊妾梦,
不得到辽西。
||---,
||-|-。
---||,
|||--。

本诗是五言绝句。
第一句的后三字同是平声,使本句三平调。注意“儿”在古代读音同“倪”。
但本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这首诗是非常著名的思妇思念征夫的诗,尾联尤其有名。

唐 李商隐 《锦瑟》

锦瑟无端五十弦,
一弦一柱思华年。
庄生晓梦迷蝴蝶,
望帝春心托杜鹃。
沧海月明珠有泪,
蓝田日暖玉生烟。
此情可待成追忆?只是当时已惘然。
||--|--,
|-||---。
--||---,
||---|-。
-||--||,
--|||--。
|--|--|,
||-|-|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第二句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,一般认为是三平调
李商隐的这首诗非常优美,非常朦胧,也非常著名。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颈联最为著名。

明 刘基 《五月十九日大雨》

风驱急雨洒高城,
云压轻雷殷地声。
雨过不知龙去处,
一池草色万蛙鸣。
--||---,
-|--||-。
|||--||,
|-|||-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第一句的最后三字都是平声,是三平调
但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

唐 王维 《终南别业/初至山中》

中岁颇好道,
晚家南山陲。
兴来每独往,
胜事空自知。
行到水穷处,
坐看云起时。
偶然值林叟,
谈笑无还期。
-|-||,
|----。
|-||-,
||-|-。
-||-|,
|--|-。
|-|-|,
-|---。

本诗是五言律诗。
第八句的后三字同是平声,属于三平调
王维的诗文字平实,意境优美,颈联尤为著名。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活,它就是一幅恬静的山水人物画。

唐 韦应物 《滁州西涧》

独怜幽草涧边生,
上有黄鹂深树鸣。
春潮带雨晚来急,
野渡无人舟自横。
|--|---,
||-|-|-。
--||--|,
||---|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本诗第一句后三字都是平声,为三平调。另外,两联之间失粘
但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尤其第二联非常优美,广受传诵。

唐 杜牧 《念昔游三首·其三》

李白题诗水西寺,
古木回岩楼阁风。
半醒半醉游三日,
红白花开山雨中。
||--|-|,
||---|-。
||||--|,
-|---|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四句第二字都是仄声,因此两联全部失对
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第二联诗意很浓厚。
估计主要是因为按现代拼音,首句第二字是平声,因此失对瑕疵就不存在。但按现代拼音导致第二句三平调,但三平调读起来并不拗口,反而很有韵味。

唐 李白 《题峰顶寺》

夜宿峰顶寺,
举手扪星辰。
不敢高声语,
恐惊天上人。
||-||,
||---。
||--|,
|--|-。

本诗是五言绝句。
首联两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,是失对
李白的这首诗也非常有名,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第二联是名句。

唐 杜甫 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·其六》

黄四娘家花满蹊,
千朵万朵压枝低。
留连戏蝶时时舞,
自在娇莺恰恰啼。
-|---|-,
-||||--。
--||--|,
||--||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首联第二句第二字是仄声,而尾联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,两联失粘。虽然两联失粘,但是本诗读起来朗朗上口、抑扬顿挫!历来作为一首好诗广泛流传。特别第二联是名句。
意境和美句是好诗的最重要条件,人们不在乎它是否失粘。

唐 韩翃 《寒食》

春城无处不飞花,
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
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---||--,
----||-。
|||--||,
--|||-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本诗第二句(首联对句)的第二字为平声,而第三句(尾联的出句)的第二字为仄声,故为两联失粘
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第一句非常有名。

唐 李贺 《南园十三首·其五》

男儿何不带吴钩,
收取关山五十州。
请君暂上凌烟阁,
若个书生万户侯?
---||--,
-|--|--。
--||--|,
||--||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本诗第二句的第二字为仄声,而第三句的第二字为平声,故为两联失粘
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

唐 钱起 《赠阙下裴舍人》

二月黄莺飞上林,
春城紫禁晓阴阴。
长乐钟声花外尽,
龙池柳色雨中深。
阳和不散穷途恨,
霄汉长怀捧日心。
献赋十年犹未遇,
羞将白发对华簪。
||---|-,
--|||--。
-|---||,
--|||--。
--||--|,
-|--||-。
|||--||,
--|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颔联的出句的第二字与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
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

北宋 汪藻 《春日》

一春略无十日晴,
处处浮云将雨行。
野田春水碧于镜,
人影渡傍鸥不惊。
桃花嫣然出篱笑,
似开未开最有情。
茅茨烟暝客衣湿,
破梦午鸡啼一声。
--|--|-,
||---|-。
|---|-|,
-|||-|-。
----|-|,
|-|-||-。
----|-|,
||---|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首联和颔联失粘,颔联和颈联也失粘
但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本诗将春天描绘得生动优美,颔联和颈联写得最好!

唐 王维 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
渭城朝雨浥轻尘,
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
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|--||--,
||--||-。
|-||--|,
-----|-。

本诗是七言乐府,实际也是七言绝句。
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和尾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故两联也失粘
但王维的这首诗非常著名,流传广泛,尤其尾联,是名句。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或缺乏律动的感觉。

唐 王维 《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》

桃源一向绝风尘,
柳市南头访隐沦。
到门不敢题凡鸟,
看竹何须问主人。
城上青山如屋里,
东家流水入西邻。
闭户著书多岁月,
种松皆老作龙鳞。
--||---,
-|--||-。
|-||--|,
||--||-。
-|----|,
---||--。
-||--||,
|--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颔联出句的第二字与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。颈联和尾联也失粘
王维的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、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宕,并无拗口感觉。本诗意境和用语都非常优美。

唐 王维 《积雨辋川庄作/秋归辋川庄作》

积雨空林烟火迟,
蒸藜炊黍饷东菑。
漠漠水田飞白鹭,
阴阴夏木啭黄鹂。
山中习静观朝槿,
松下清斋折露葵。
野老与人争席罢,
海鸥何事更相疑。
-|---|-,
---||--。
|||--||,
--|||--。
---|--|,
-|---|-。
|||---|,
|--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颔联出句的第二字与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
王维的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、抑扬顿挫和起伏跌宕,并无拗口感觉。本诗意境非常优美,是一首难得的好作品。

唐 祖咏 《望蓟门》

燕台一望客心惊,
笳鼓喧喧汉将营。
万里寒光生积雪,
三边曙色动危旌。
沙场烽火连胡月,
海畔云山拥蓟城。
少小虽非投笔吏,
论功还欲请长缨。
|--||--,
-|--||-。
||----|,
--|||--。
-|-|--|,
||---|-。
||---||,
|--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颈联出句的第二字与颔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
祖咏的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是其名作。这是一首非常不错的抒发到边塞报国立功的作品。

唐 李白 《静夜思》

床前明月光,
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
低头思故乡。
---|-,
-|||-。
|-|-|,
---|-。

本诗是五言绝句。
尾联出句的第二字与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。另外,第二联失对
李白的这首诗妇孺皆知,几乎是每个孩子会背诵的第一首诗,简单而有韵味,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是李白知名度最高的作品。

唐 李白 《登金陵凤凰台》

凤凰台上凤凰游,
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吴宫花草埋幽径,
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
二水中分白鹭洲。
总为浮云能蔽日,
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|--||--,
||---|-。
---|--|,
||---|-。
--||--|,
||--||-。
|----||,
--|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因为后三联的出句的第二字与前一联的对句的第二字不同平仄,导致后面三联与各自前面的对联都失粘。尾联两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,失对
但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李白的这首诗写得非常好,意境也深远。本诗非常著名,流传广泛。

唐 李商隐 《暮秋独游曲江》

荷叶生时春恨生,
荷叶枯时秋恨成。
深知身在情长在,
怅望江头江水声。
-|---|-,
-|---|-。
---|--|,
||---|-。

本诗是七言绝句。
首联由于上下联都用了“荷叶”,失对。另外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二字仄平不同,两联失粘
虽然失粘失对,但本诗带来特别的韵味。
本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第一联流传较广。

南宋 陆游 《临安春雨初霁》

世味年来薄似纱,
谁令骑马客京华。
小楼一夜听春雨,
深巷明朝卖杏花。
矮纸斜行闲作草,
晴窗细乳戏分茶。
素衣莫起风尘叹,
犹及清明可到家。
||--||-,
-|-||--。
|-||--|,
-|--||-。
||---||,
--|||--。
|-||--|,
-|---|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颔联的出句的第二字与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。首联两句第二字同平仄,失对
陆游的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颔联尤为意境优美。

唐 王维 《山中》

荆溪白石出,
天寒红叶稀。
山路元无雨,
空翠湿人衣。
--|||,
---|-。
-|--|,
-||--。

本诗是五言绝句。
首联两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,是失对。尾联出句的第二字和首联对句的第二字的平仄不同,是失粘
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。王维的诗总是有着非常优美的意境。

唐 韦应物 《秋夜寄邱员外/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》

怀君属秋夜,
散步咏凉天。
空山松子落,
幽人应未眠。
--|-|,
|||--。
---||,
---|-。

本诗是五言绝句。
尾联出句的第二字和首联对句的第二字的平仄不同,是失粘。尾联两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,是失对
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诗一首不错的怀人诗,尾联比较有名。

唐 杜甫 《小寒食舟中作》

佳辰强饮食犹寒,
隐几萧条戴鹖冠。
春水船如天上坐,
老年花似雾中看。
娟娟戏蝶过闲幔,
片片轻鸥下急湍。
云白山青万余里,
愁看直北是长安。
--||---,
|---|--。
-|---||,
|--||--。
--|-|-|,
||--|--。
-|--|-|,
---||--。

本诗是七言律诗。
颔联的出句的第二字与首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同,因此两联失粘。另外,首联两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,有人认为失对
杜甫的这首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,并无拗口感觉,颈联尤为著名。

三、古典诗的写作与评鉴

3.1、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要求与古典诗的发展

近体诗(格律诗)的盛行是在盛唐以后,特别在宋朝以后,近体诗的要求基本定型。对近体诗要求定型,意味着强调审核平仄格律等要求,如果有瑕疵,就可能被认为不入流。审核过头,则会有副作用。如果盛唐之前对很多古典诗以近体诗的要求来审核,有瑕疵就否定这些诗,那么很多流传至今的近体诗(含表四中的优秀作品)在当时就会被否定掉,被抹杀掉,也就不可能有唐诗盛况空前的地位。宋明以后,特别是明清以后,古典诗的衰落,是否与过分强调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密切相关,尚未可知。

 3.2、现代拼音与平水韵(含入声字)

汉字的现代发音以拼音为基础,只有四声,即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和去声,已经没有古代的入声。因此,现代发音与古代发音差别很大,对平仄的感觉和拗句的感觉也差异很大。

目前很多人写诗和评诗还参照平水韵,把平水韵作为汉字声韵和平仄(含入声)的分类基础。不过,平水韵是在800多年前发表的,近800多年来,中国经历了元朝和清朝北方民族的统治,汉语的发音融合了很多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成分。

基于上述两点,现在写诗应该以汉语拼音作为押韵和平仄的基础,个人认为《中华新韵(十四韵)简表》【2】或者与此类似的十三辙【4】可以作为不错的借鉴。

当然研究古诗和学习写作古典诗,还是需要了解入声字和平水韵的。熟悉入声字,不仅对分析古人作品的平仄格律有帮助,在写格律诗时,如果知道入声字,可以让有些作品本来以为现代拼音下有三平调、失粘、失对瑕疵,分析出其中的入声字后,可能这些瑕疵会自动消失。入声字的识别,也有利于发现孤平。

由于现代拼音没有入声字,除了学术研究之外,常人还需要了解入声字吗?这需要国家权威部门来说,另外,有哪些现代汉字是古代的入声字,需要国家权威部门发布。

3.3、关于现代人写作古典诗与评鉴新的古典诗

现代人写作古典诗(含近体诗和古体诗),个人认为最主要是立意,第二是语言和意境,第三是格律。

3.3.1、如果立意好,语言和意境优美,也符合格律要求,很好。这也是一般诗歌评鉴者初步审核的基准。建议写作与职称评定相关的作者,特别要做到这些点。

3.3.2、如果立意好,语言和意境不错,押韵、对仗符合要求(绝句可以无对仗联,律诗的对仗可以任意联),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(简单说来就是相连两句声调不重复,有跌宕起伏感觉),但是有孤平瑕疵,应尽可能消除该瑕疵,除非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或词语来替换。

3.3.3、如果立意好,语言和意境不错,押韵、对仗符合要求(绝句可以无对仗联,律诗的对仗可以任意联),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抑扬顿挫(简单说来就是相连两句声调不重复,有跌宕起伏感觉),无孤平瑕疵,但有三平调、失粘或失对瑕疵,最好找替代字或词语解决这些瑕疵。如果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,就保留自己写的诗。

3.3.4、除了近体诗(即格律诗)之外,还有古体诗,古体诗对平仄格律并没有严格的要求。现代人除了可以写作近体诗(格律诗)之外,也可以写作古体诗或古风诗。更何况,用现代拼音朗读是否拗口的准则将始终比平仄格律的准则更优先,而不是反过来。过分强调平仄格律,有的人甚至要求平仄与标准平仄句(5种类型)完全一致,可能会作茧自缚,扼杀创造力。正如王力先生在结语中【1】所说,“处处拘泥格律,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,同时也降低了艺术。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,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,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。”

3.3.5、评价现代人写的新古典诗,如果发现新诗有平仄格律瑕疵(如孤平、三平调、失粘或失对),不要以“出律”就立即否定该作品,应该特别关注立意、语句、意境是否优美,如果这些都不错,那就是可以接受的近体诗,最多把它当古体诗也未尝不可。

 

参考文献:

【1】、团结出版社,王力著《诗词格律》,2018年12月第1版。

【2】、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,申忠信著《诗词格律三十三讲》,2020年1月第1版。

【3】、百度百科,《平水韵》。

【4】、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,杨迎祺著《归韵词语手册》,2019年2月第1版。


全部评论: 0

    我有话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