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、孙郎射虎又伏将
亲射虎须看孙郎,射虎伏虎有文章。
从来独木难成林,千秋大业不孤掌。
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孙权接班,虽然不是改朝换代,也不是政变谋夺,更不是兵戈相见,血染龙庭。但毕竟主子换了,思路改了,各人的心境也变了。任何好的治国平天下的方略,都要能顺利贯彻才能落实,执行力尤为重要,而执行力的第一要素,是人。
权力交接之际的内外形势,逼迫任何一个像孙权这样的接班人,作出必要的回应。国计民生之题,答对则政通人和,答错则大厦倾覆、满盘皆输。
孙权这个官二代,毕竟不是蜜罐泡大的纨绔子弟。他有着家族遗传的求强进取的秉赋,有着慈母用心的正统熏导,又有张昭鲁肃类儒师良相的启迪,更有着父兄血拼沙场的耳濡目染,以及非同常人的亲身历练。
手下这般人,有父兄的生死兄弟,有父兄敲打锻造出的忠勇之士,都是干将良才。用好了得心应手,如虎添翼,用不好磕磕绊绊,适得其反。
更有一些从底层做起,却没有及时提拔的功勋士勇,如果能破格任用,于其本人,必知恩图报,血拼用命,于广大基层将士,则是巨石激浪,士气高涨。
孙权从老祖宗的孙子兵法中,悟出了用人的道理。用人之道,攻心为上。孙权有自己举贤任能,各尽其心的理念和本事。
对于周瑜,孙权一直怀有感激之情。
念其在父丧时出手相助,念其对长兄相随相忠,情同手足,更念其自己在面对北方雄强时,坚勇不屈,力挺抗曹之壮举。孙权更看到了周瑜在军兵中日益高涨的声誉和威望。
所以,尽管在将星罗列的江东阵营中,周瑜尚属年轻,资历较浅。孙权毅然说服少数意见相左之人,把周瑜推到统军位置。
孙权之用周瑜,目的在于有忠勇之帅,北抗诸候,南收异郡,内平叛乱。
对于鲁肃,他肯定其超群的见识,忠厚的品性,是个难得的良相军师。
曹操北境施压之时,张昭、秦松等人都主张投降,只有鲁肃和周瑜一起力主抗击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鲁肃在收复江东诸郡过程中,建功巨伟却从不居功自傲。厚道人也。
孙权请教鲁肃选用统军之帅时,曾试探说:
“公,忠勇智慧,可请帅军?”
鲁肃说:
“肃不才。勇不比公瑾猛烈,智不及公瑾敏捷。”
孙权再试,鲁肃依然坚持不应,力劝孙权以大业为重,让周瑜总领兵事。
孙权见鲁肃坚辞不帅,口头表示遗憾,心中更加敬重。
要知道在那个年代,不贪功名利禄,且本就有功甚多的谦谦君子,实在太少了。
如果说老孙家东吴立国,有上天梦示,有曲阿殷助,有周瑜鲁肃之良臣干将,也是大幸啊!
从这一刻起,如果说孙权是一国之君,在他心目中,鲁肃已是一国之相了。
继周鲁之后,通过攻坚好张昭、周瑜,鲁肃这样的肱骨大臣,孙权让更多将士觉得,可以和自己共创大业,愿意委心服事,共同攻坚克难,同享太平江山。
孙权以张昭为师傅,以周瑜、程普等旧臣为统帅,以鲁肃为军师,借助张昭、周瑜这样的人来带动其他人,最后,再为队伍注入像吕蒙这样的新鲜血液。
同时招揽豪杰,聘请了诸葛瑾、顾雍、陆逊、步骘这样有名望的人士。经过招才纳贤,可谓人才济济了。
这样,孙权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,同心同德的,坚固难破的强大的江东集团。
虽然此时称帝为时尚早,但孙权从曲阿白鹤山祖宗开始的帝王之梦,己经有了现实的轮廓。
对于吕蒙这样的年轻军官,孙权对于他们买命博杀,以期得主赏识,一夜腾达,为将为相的心态更为理解。
他懂他们的心思,他们的渴望,孙权更擅长投之以恩泽,收回报以烈焰的用人手段。
他知道在充满激情与欲望的年轻人的圈子里,只要一点引爆,便会有像宇宙爆炸般的能量喷发出来。
而现在,他瞄上了吕蒙们,他们成了他激发巨能的引爆点。
吕蒙比孙权年长几岁,一直在一线拼杀,是个很有口碑的基层军官。正由于孙权的大力起用,吕蒙的能量激发倍增,在东吴中兴大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以至孙权后来多次赞赏他,不仅果敢有胆,而且“越是年长,学问越好,韬略常常出奇制胜”。
甚至在后来为表彰其功绩,将当年射虎之地庱亭,以吕城之名授封于他,堪有封候拜相之荣啊!
当然,孙权启用吕蒙并非心血来潮,任性作为。主要是庱亭射虎一事,对吕蒙有了深刻印象。
那天,孙权带张昭等,从宜兴任上回曲阿议事。
行至庱亭一带,忽见一虎赫然当道。
孙权逞勇不惧,策马便追。
虎疾马速,瞬间已追出几里地,眼看虎就在马前,权引弓便射,虎中箭,若无其事。权急投以双戟,依然伤虎不重。
随行几人稍后跟进,手忙脚乱,引弓投戟,皆不中要害。
虎受此惊痛,并不惊慌逃窜,反而气势汹汹,不逃反扑。权毕竟文官书生身手,年轻力薄,坐骑受惊跳跃,几次差点坠马,情势十分凶险。
忽听一声响喊:
“我来!”
众人尚未看清,旋风一般,一人一骑冲到虎前,人到矛出,只听一声嚎叫,骑者长矛己穿虎胸而过。虎吃痛带矛扑腾,咔嚓一声矛断虎倒,哀嚎而亡,殷殷之血喷洒而出。
刺虎者大气不喘,过来拜慰孙权。
权,喘息而问:
“勇士何人?如此面熟。”
“属下末将吕蒙,在附近带驻军正在操练,见此动静不小,过来救急。”
众人方才回过魂来,一边查看孙权情况,一边围过来连声称谢。孙权也是既敬又谢。
张昭虽喘息未定,却连忙拉过孙权,神色严肃说:
“汝亦人君,应该能驾驭英雄,驱使群贤。
岂能驰逐原野,任性博兽?一旦有所闪失,岂不天下耻笑!”
言下之意,担心孙权安全,更认为孙权行事鲁莽,任性而逞匹夫之勇,有失君子之风。
“知道了,知道了,师傅。”
其实,孙权虽面有愧笑,心有他想。
吕蒙不识张昭,听其一说,心意不同,直言而出:
“大人错怪君子了。英雄当勇猛于虎,君子若无伏虎之勇,谈何英雄!”
张昭吃惊,此人竟敢冒犯!脸色不悦。
孙权却暗喜,此言甚合寡意,记住你了,老兄。
所以,这次大力起用新人,二话没说,孙权首推吕蒙。
吕蒙到任后,孙权看他确实用兵有道,但治政理事多有不足。
于是,孙权劝他多学习,说:
“你现在掌权用事,应该多花时间读读书。”
吕蒙以军中事情繁忙推辞。
孙权耐心劝导:
“我不是让你去当经学博士啊!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,了解历史成败。你说自己事务多,跟我比比怎么样?我的事情也多,但我常读书,觉得大有裨益。”
主公之言,内涵批评。吕蒙敬重孙权,感恩有加,不敢不听。
从此,吕蒙注意读书学习,加上天资聪慧,进步很快。
一次,鲁肃跟吕蒙谈论,不由得大吃一惊:
“你今天的才识智略,已不是当年的吕蒙。”
吕蒙不无得意地说:
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。”
继而又深情地说,主要是主公教导的好。
事实上,正由于孙权的破格提拔和劝学教导,吕蒙小宇宙爆发,以至在后来的沙场上智勇并发,一举灭杀武神关羽,建传世不朽之功,赢不败战神之誉。
综观孙权这个官二代,虽然仓促上任,受命危难之际,却举重若轻,处理人事问题沉稳老道。
他通过安抚调度老将,摆平态势,稳住阵营。
进行了一次军队改革,重组了一些兵少力弱的队伍,使军队战力倍增。
开始重用出自基层,但带兵出色的吕蒙之辈,激发了一群嗷嗷待发的少勇壮士。
采纳母亲吴夫人的建议,接纳各地贤能士人,征询对自己的意见,同时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,以示亲近,观察其志向,以便进一步发现人才。
少主孙权,以射虎的勇气,服人的智慧,使自己迅速成了有政治能力,乾纲独担的官二代;
有充沛人力资本,能够抗衡群雄的富二代;更是臻达白鹤山之梦,不久迈向帝位的第一代。
只有这样,他面临的其它难题,才能逐一破解。从白鹤山老祖宗开始的帝国之梦,才能尽快实现。
注意:欢迎转载。转载时,请注明作者和本网站(含网址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