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鹤山——三国东吴之崛起(十八)

孙勇先 1年前 发表于 江苏 ⋅ 328 阅读

十七、西山遇刺伯符终

十八、曲阿葬兄仲谋崛

父亡不久兄猝终,江东又起恶旋风。
绝险自古多相似,逢凶化吉各不同。

       孙策遇难。

       逐梦多年,说走就走,撒手人寰,留下中兴事业,大好江山美人,真是人间悲剧。

       一时间,江东愁云密布,传言甚嚣,几股反孙势力蠢蠢欲动,暗流动激。

       曲阿白云街乔家巷,曾经的隆重喜庆,仿佛就在昨天,现在却格外寂静。街边柳树,也因秋风寒瑟,落叶纷纷,肃穆悲凉。

       这是建安200年的秋天,应该是欢喜丰收的季节,随着长兄的猝然去世,十七岁的孙权,收获的却是硕大的苦果,这暴然而袭的苦果,有着致命的危险,压力山大。

       母嫂要照顾,众将官人事要协调。内忧要解,反动势力要灭。来自北方的敌视要奉迎,外患要除。

       天降大任于斯人,必将磨难其身心。古训说的一点没错,对孙权的磨难开始了。

       首先,如何安葬好兄长孙策,是对孙权集团智慧与勇气的至关重要的考验。

       自父孙坚去世以后,短短数年的打拼,孙策用心博力,已把以曲阿根据地,以吴县为中心,以京口为前哨堡垒的江东大地,变成了与虚有其名的大汉朝庭分庭抗礼的旗帜,成了梦想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曹操集团的劲敌。

       孙策之死,有人悲哀,前途迷茫。有人彷徨,无所适从。更有人幸灾乐祸,盼期早亡,顺手捡漏。

       孙策咽气的第二天,孙权和母舅及几位干将商议葬兄之事。

       张昭说:

       “将军生前,威加南北,诸侯忌惮,不敢妄动奔袭。现今若知大树倾倒,必定胆大以侵,则江东危矣!”

       孙权问:“以你之见呢?”

       “应该低调。对外封讯,葬制从俗,葬礼从简,以免敌方剩虚来犯。”

       多人认可,点头附和。其实不少人也是为江东设想,觉得孙权毕竟逊色老大,过于文弱且无多大英名,怕北方如果动粗刚硬,孙权应对乏力。

       周瑜、黄盖不同意。

       周瑜说:

       “伯符一世英名,无畏无惧,最好声誉脸面。若如昭大人所言,倒好像羞怕敌阵,不是伯符所喜。”态度坚决,

       “不能低调俗简,亏待连襟。”

       众人意见相左,安葬孙策之说,各有道理,一时难以抉择。

       大家注目孙母吴夫人,希望有所定论。吴夫人虽一向很有主见,但丧子之痛甚于丧夫,此时尚在大悲大痛之际,魂魄未缓,一时也犯难,主意难定。

       吴景说,“众位所言,为东吴考虑各有道理。最终决定,还须仲谋作主。”

       吴景一惯支持孙家,巴心费力,此时此说,似乎有作和事佬,为难孙权之嫌。其实不然,实则是看滋事体大,关键时刻、关键事件,必须有关键人物定夺。

       一来请由孙权定论,哄抬孙权当家作主地位,以资警示大家,不要小看新主。

       二来对权有足够的信心。多年前的敌营索父,近三年的宜兴治理有为,都是很好的证明。相信他扛得住压力,拿得定主意,经得住长兄所托及众人所望。

       虽然祖父孙钟白鹤山梦仙,但孙权毕竟也是凡胎俗人。

       老祖宗高人孙武,撰《孙子兵法》,名冠天下,作为二十二代孙的孙权也许得些遗传基因,但现在时势不同,事况不同,自然不能等同视之。

       然而,非凡的孙权有自己的悟性,自己的历练和自信,以及自己的超凡的主见。

       多年前,未满十岁勇闯敌营,智取亲父遗体的壮举,使一向低调无闻的小仲谋,猛然间,引世人注目,刮目相看。连一向傲视天下的曹操都夸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。这一事件后,孙权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培养。

       吴夫人多次对张昭鲁肃等人说:

       “权儿聪慧,汝等要教其识天下大势,懂应对之策。授孔孟之道,知养家治政之理。”

       二位也是忠厚效心,遵夫人之命悉心教导,故而孙权知书达理,广晓时政,长进不小。

       吴夫人不亏是女中非凡。她深知,父亲不在,兄弟打拼天下,处理好关系至关重要,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否则,相互拆台,大厦必有瞬倾之危。

       早在夫亡出殡之日,吴夫人便拉着兄弟二人之手,对孙权说:

       “长兄为父。汝定尊兄如父,听其令行禁止,不做违兄言行。”

       又对孙策说,“汝当自尊,如父教导弟弟,使其学你军事,长本领,今后好好扶助你。”

       说罢,孙母又令二人,在孙坚坟前磕头起誓。

       兄弟二人皆明母亲之意,今后孙策君、孙权辅,兄弟相亲,打天下享荣华。今日对父起誓,永不相违。

       从此之后,孙策也是用心遵效母令,更加高看老弟、亲善老弟,议政军事、宴请朋聚,常常带在身边,言传身教,使其耳濡目染,深有体悟。

       一次宴会,众将皆在,策又带权出席,平座在侧,凸现其地位尊贵,这次也不例外。

       酒酣兴浓之际,策忽高声色厉,以酒爵敲几,对众人说,策再次宣示:

       “吾弟即吾,众将须尊之如吾,不得冒犯。”

       众人回答:“诺!”

       策又侧身对权,指向众人说,

       “在座都是你的属下,你尽可驱之,令同吾出”。

       权忙揖谢,众人又诺。

       只是多人疑惑,不知策此时为何又忽出此言。现在细思,只恐是策爱弟深切,维护其尊贵地位之心切也。又或许是神灵提示,卜知末来之预感。

       更为重要的是三年前,对孙权任宜兴县长的安排,为孙权审时度时,应对安危、为民理政起到了实战锤炼之效。

       十五岁担责以来,三年里孙权成功处置了宗亲内讧,平息了宜兴山区的匪患。借华佗之术控制了一波疫情,筑围湖大坝,缓解了太湖西区的多年水患。

       这些政绩,使孙权的官声民望加分多多,如新星腾跃闪亮,与长兄双星同辉,世人瞩目。

       策多番当众夸赞老弟:

       “吾弟虽少,沙场血博,治政养民,绝胜于吾。”

       权则倍受鼓舞,衷心感谢长兄如父爱般的提携与培训。

       现今,突遭变故,长兄蒙难。

       权视兄如慈父,感念长兄荫护有加,自然是“座中泣下谁最多,江州司马青衫湿”,最为悲痛之人。

       然兄长临终重托,既是信任,令权突然,倍生感激;却是重担,令权惊诧,压力极大。

       好在数年来的磨练,孙权已有了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胆魄与沉稳。从兄长临终交班的那刻起,经过暂短的慌乱之后,悲痛没有打垮这个少年,锤炼出来的胆识和沉着,使孙权理智清醒,有了清晰的思路,找到了作为人主的感觉和姿态。

       孙权强烈意识到,诸事待理,但如何葬兄,是当务之急,事关江东政权安危,自身地位尊贱。

       到了自己决断的时候了。

       严峻的考验到了。

       “众位贤长,大家关爱江东,痛惜兄长,仲谋在此谢过了。”

       短短几句话,说得有水平,点明了事由,既宣示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地位,又给不同自己主张的众人打了招呼。

       接着说,

       “权听了多位的意思,各有见解。但考虑当下情势,权衡再三,权以为,应厚葬家兄,并宣示天下!”

       众人注目,倾听:

       “主要理由有二,

       一是吾等今日能够坐拥江东雄踞,家兄与父同功,居功至伟。薄葬家兄,实属不敬。父兄不甘,吾辈不忍。必须厚葬,与父同尊,以彰其丰功伟绩,令后人永久缅怀。

       其二,曹操等向来奸雄,见厉害的安抚诱降,见弱势的立马灭杀,有目共睹。之所以曹雄不敢轻犯江东,皆因兄等雄强,不为所吓。现若薄葬家兄,低调禁声,倒好像我等真怕了他,必长他气势,指日即会发兵犯我。”

       最后,孙权朗声说,

       “必须厚葬家兄,并高调宣示。兄仇有日必报,江东不惧任何敌犯。量他人惧我江东气概,必不敢妄动!”

       孙权之言,情理至深,掷地有声,一言九鼎,豪气冲足。

       众皆叹服,座下无有异议。

       随即,权与众人详商了安葬事宜。

       数日之后,一座与孙坚高陵同高等量的大坟,出现在曲阿城西的平野之上。

       这就是孙策之墓。

       孙策被安卧在墓室之中,与父同向,面向西北,以示平生北伐夙愿,又示壮志未酬,警醒后人之意。

       依然黄土堆墓,高高隆起,苍松翠柏,环而耸起。孙策墓与孙钟孙坚墓呈三角布局,以孙坚墓为角尖,似剑指北方。墓前幡旗涌,挽联怒卷。

       整个葬礼吹吹打打,纸人纸马排阵数里,相邀宾客云集,万人悲送。

       孙权走在队前,披麻戴孝,行尊父礼。

       按照事先布置,整个葬礼,大悲大阵,造足了声势,大江南北震动,朝野皆知。

       也正如孙权所料,北方诸雄,贪慕江东沃土。孙策谢幕,窃喜不已,一边期待江东自乱自败,好顺手牵羊,不事豪夺而巧取,一边蠢蠢欲动,随时淮备乘虚而夺。不想江东如此行止,虚实难辨,不敢轻敌进犯。

       孙权高调葬兄之举,确实为江东赚得了几年安宁,孙权也确实抓住时机,做足了养兵生息,强权固本的好文章。


全部评论: 0

    我有话说: